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益生菌新革命,好菌自造玻尿酸

 ❚ 玻尿酸(Hyaluronic acid, HA)


玻尿酸(Hyaluronic acid, HA)是一種呈透明狀的多醣,Meyer博士於1934在牛眼睛的玻璃液中發現,對水有非常好的吸收性(1克玻尿酸約可吸收500克的水)。玻尿酸存在身體的許多地方,例如皮膚、眼睛、關節與結締組織,皮膚真皮層中含有的玻尿酸可抓住水分,使肌膚保持柔軟及富有彈性;眼球中的玻璃狀液具有高含量的玻尿酸,使其成為黏稠且可透光的介質,可幫助維持眼球的型態;關節滑囊液是人體中含量最高得部位,約有3-4 mg/mL,可幫助吸收物理性碰撞或震盪造成的衝擊,保護關節與軟骨。因此,口服玻尿酸成為許多民眾保養的首選之一,在科學界也有相當多的研究指出口服玻尿酸對於人體有所益處。

 

然而,國內法規限制口服玻尿酸來源僅限動物萃取(雞冠來源)以及流行病鏈球菌發酵物等兩種來源,且每日攝取劑量最高僅為80mg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不管雞冠萃取或是流行病鏈球菌發酵物,都有其缺點與限制

  1. 雞冠萃取來源之玻尿酸,成本高、純度低(僅約60%),市面上常有宣稱添加的是雞冠來源的玻尿酸,但是比例呢有人敢宣稱他們家的玻尿酸100%都來自雞冠嗎?沒有參雜流行病鏈球菌發酵物之玻尿酸?
  2. 流行病鏈球菌發酵物來源的玻尿酸,雖然是取其菌種之發酵物,但是必須徹底消毒、去除內毒素,才能使用。因為流行病鏈球菌本身為致病菌種,在國外不時會有因該菌致病或是致死的案例。所以,流行病鏈球菌衍生之發酵物,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--安全性問題!
  3. 除了安全性問題,再來就是有效性的問題。在國外研究當中,口服玻尿酸確實對於人體是有益的,無論關節、皮膚、眼睛都有不少研究論文。但是研究不是只看結果,而是研究方式!實驗中有很多可影響研究結果的因素,研究的劑量、玻尿酸來源、分子量大小、實驗對象、實驗規模、分組方式...等等許多變項,都可能影響到研究結果。許多不肖廠商把國外研究結果無限上綱,別人的成果套用到自己的產品上面、投機沾光,但是實際上卻使用低價劣質原料,或是僅添加極低劑量,此行為實在不可取!
  4. 在國外實驗當中,通常建議攝取劑量都在200mg以上,甚至有些實驗建議劑量來到1000mg以上。純淨的玻尿酸,安全性非常高,大劑量攝取是沒問題的,但是台灣法規規定就是80mg為每天攝取上限,所以在台灣買到的產品,可能較難達到預期效益(還有一個重點,很少廠商會告訴你添加多少劑量的HA)。也因此,消費者常常花了大錢、卻得不到效果。
  5. 最後,HA分子量的問題。小分子玻尿酸的確較好被腸道吸收,吸收後可藉由血液、淋巴體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各處;但是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,HA有一個更中要的機制就是--抑制發炎反應,在臨床實驗實證出『90萬道爾頓的大分子玻尿酸』才有效。所以,一昧追求小分子玻尿酸真的好嗎?研究指出,大、小分子玻尿酸都對身體有益,應視不同需求攝取。

 

所以,若要兼顧安全性、有效性,若以台灣目前開放的口服玻尿酸來源,似乎沒有較好的選擇。

 

平日保養,最好從原型食物來補充玻尿酸。仙草、山藥、木耳、愛玉、蜂蜜、海帶、蓮藕、栗子、菇類、秋葵、蒟蒻等很多國人傳統的食品中,其實都含有微量的膠質;以仙草為例,新鮮的仙草葉子在揉搓時會出現黏黏的膠質,且經過實驗室證明,仙草的「多醣膠質」中富含「醣醛酸」,也就是時下最流行的保濕美容聖品「玻尿酸」的前驅物。他特別強調,這種植物性的「玻尿酸」主要構成物質為果膠,它具有絕佳的保濕性與蓄水性,能吸取其本身重量6000 倍左右的水分。

 

除了從原型食物補充玻尿酸,還有其他選擇嗎?

 

拜生物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所賜,已有台灣科學家從母乳中篩選出特殊的益生菌,發現該菌可自造大量的胞外多醣體(exopolysaccharides, EPS),而且產量極高!胞外多醣體是一些特殊微生物在生長代謝過程中分泌到細胞壁外、易與菌體分離、分泌到環境中的水溶性多糖,屬於微生物的次級代謝產物。經過進一步分析,該菌分泌的胞外多醣體盡然是鼎鼎大名的保濕鎖水聖品 - 玻尿酸!

 

上述研究結果也被多家媒體相繼報導(連結1連結2連結3)。益生菌正式展開新革命,好菌不只維持腸道健康,還是稱職的滋潤補水高手!

 

與現有口服玻尿酸的來源比較,益生菌除了更為安全,最大特點在於可以『主動』、『持續』的製造玻尿酸,益生菌就像是一座工廠,在腸道內源源不絕的製造『滋潤因子』。